2024年,西澳州博物馆古生物专家团队再次顺利完成为期两周的野外科研考察,对近乎完整的双门齿兽化石进行了复原。双门齿兽化石复原工作对研究澳大利亚巨型古生物的特性具有重要科研意义。

在中信澳矿员工、原住民业主及原住民学生协助下,西澳州古生物专家再次成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双门齿兽及其他古生物化石挖掘活动。该双门齿兽化石遗迹位于中信澳矿项目附近,距离卡拉沙镇(Karratha)100公里。

在马尔杜胡内拉原住民(Mardudhunera People)团体支持下,中信澳矿与西澳州博物馆、西澳州博物馆基金会再度紧密合作,确保双门齿兽化石项目顺利开展。

中信澳矿已连续两年为西澳州博物馆双门齿兽化石挖掘工作提供后勤服务及资金支持。

西澳州博物馆馆长兼双门齿兽项目领队肯尼·特拉沃伦(Kenny Travouillon)博士表示,普雷斯顿海角双门齿兽化石遗迹对西澳州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科研意义,今年的考古活动有两大工作重点。

特拉沃伦博士表示:“首先,我们将对去年出土的部分双门齿兽化石进行复原,并对其他生物化石进行物种确认。这些化石可能成为我们了解这片土地十万年前样貌的关键线索。”

"其次,我们将扩大参与范围,尽可能让更多人参与化石挖掘活动,特别是青少年,我们希望他们通过此类活动学习了解更多专业知识。”

活动期间,特拉沃伦博士与其他专家代表前往当地的坦布雷(Tambrey)小学,向学生们展示双门齿兽化石及其模拟复原图,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当地历史与环境的兴趣。

此外,来自卡拉萨高级中学(Karratha Senior High School)、圣卢克中学(St Luke's College)和克隆塔夫卡拉沙分院(Clontarf Karratha Academy)等学校的学生还在澳大利亚顶级古生物专家指导下,直接参与化石挖掘活动,现场学习古生物考古专业知识。

中信澳矿项目所在地附近的双门齿兽化石遗址于1991年被偶然发现。2023年,西澳州博物馆在该遗址组织了大规模化石挖掘活动,成功出土十二具双门齿兽化石。

借助今年最新出土的部分化石,古生物学家成功对2023年出土的一具雄性双门齿兽化石进行了复原。

专家们表示:“该具雄性双门齿兽化石体积庞大,其中脊椎和髋骨部分保存完好。这头双门齿兽当时是侧身卧倒,两侧肋骨清晰可见,极为稀有。”

双门齿兽曾经是地球上已知体型最大的有袋类动物,体重可达2800公斤,与考拉和袋熊有亲缘关系。目前已出土的、最大的双门齿兽化石标本与现存犀牛体型相似。

项目开展期间,部分原住民业主也参与了化石挖掘工作,并通过文物展示与知识分享,增进了原住民学生对双门齿兽存活时期当地居民生活情况的了解。

特拉沃伦博士表示,对双门齿兽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特拉沃伦博士表示:“我们需要研究为什么在某区域会出现双门齿兽大量死亡的情况,并了解它们是否是在多年迁徙过程中陆续死于这同一地点。复原双门齿兽化石可帮助我们解答这些疑问。”

古生物考古学家在双门齿兽遗迹附近还挖掘出土了鳄鱼与鸸鹋化石。原住民业主表示,鳄鱼和鸸鹋如今已不常在该地区出现。

中信澳矿政府与媒体关系总经理钮儒伯(Rob Newton)表示:“澳矿员工对项目所在地附近的古生物考古发现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与西澳州博物馆的紧密合作,中信澳矿进一步加深了对项目所在地独特自然环境的了解和认识。”

西澳州博物馆基金会主席科拉莉·毕晓(Coralie Bishop)表示:“西澳州博物馆与西澳州博物馆基金会高度重视,并将持续深化与中信澳矿及原住民业主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

毕晓主席表示:“双门齿兽野外科研项目不仅具有重大科研价值,而且还将进一步推动对当地原住民历史文化遗迹及自然环境的研究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