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卡拉沙镇西南100公里杜步勒溪(Du Boulay Creek)地区,西澳州博物馆古生物专家团队正在进行双门齿兽化石挖掘清理工作。此次出土的化石几乎得到完整保存,极为罕见,具有重大古生物研究价值。
双门齿兽是一种已灭绝的巨型动物,曾经是体型最大的有袋类动物,体重可达2800公斤,与考拉和袋熊有亲缘关系。
双门齿兽化石1991年首次于福尔特斯克河(Fortescue River)流域出土。当年出土的一块化石目前陈列于西澳州博物馆布拉巴蒂展区(Boola Bardip)。
在遗址现场,双门齿兽骨骼化石紧密分布在一起,其中包括多具成年与幼年双门齿兽。尽管仍需进一步考证,但此独特现象让人推测,杜步勒溪地区可能曾是双门齿兽迁徙路线上一个主要的栖息地点。
目前,由于仅有头骨、颚骨及部分牙齿化石裸露于遗址地表,其他大部分骨骼化石仍被岩石包裹,这些化石面临被河水侵蚀破坏的风险,亟需被挖掘保护起来。
出土的双门齿兽化石将被运往珀斯,作为西澳州博物馆古生物收藏品的一部分被保存和研究。这些珍贵的化石将有助于专家更好地了解双门齿兽的生物特征及生活习惯。
西澳州博物馆馆长奥立克·科尔斯(Alec Coles OBE)表示:“开展科学研究与野外考察活动是博物馆的核心工作之一,目的是加强对西澳州生物多样性、地质多样性及自然环境的了解。”
“新出土的双门齿兽化石奠定了杜布勒溪化石遗址对于澳大利亚远古巨型动物研究的重大科学意义。”
中信澳矿与西澳州博物馆、西澳州博物馆基金会紧密合作,为此次双门齿兽化石挖掘工作提供后勤服务及资金支持,并与原住民业主进行密切沟通,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西澳州博物馆基金会主席科拉莉·毕晓(Corelie Bishop)表示,过去一年半以来,中信澳矿与博物馆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在项目开展期间,为科研人员提供营地住宿、交通等后勤服务。
毕晓女士表示:“中信澳矿是西澳州博物馆在皮尔巴拉地区忠实尽责的合作伙伴,为项目提供了切实宝贵的帮助与支持,我们对此深表感谢。”
“中信澳矿提供的支持有力推动了双门齿兽化石项目的开展,该项目不仅对中信澳矿项目所在地社区,而且对西澳州及相关科学研究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信澳矿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部总经理布鲁斯·沃森(Bruce Watson)表示,普雷斯顿海角是澳矿项目运营所在地,这里自然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原住民居民也已在此生活繁衍数万年。
沃森表示:“普雷斯顿海角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信澳矿非常高兴能够为西澳州博物馆科研考察工作提供支持,以持续深入了解这里的自然环境,更好地造福社区居民。”
“中信澳矿非常荣幸能与西澳州博物馆一道,共同推动双门齿兽化石保护这一重大野外科研项目。”